印度这些年一直高喊着超越中国的口号,无非是因为它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,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,制造业和消费市场都有很大的可塑空间,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极为相像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印度虽有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,可却没有像中国一样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。尤其是面对外来投资,大陆市场始终保持高质量的开放政策,为其提供高效的服务,这使得很多外企都纷纷扎根中国。
(资料图片)
反观印度,眼中只有似乎蝇头小利,被外界称作“外企坟场”,很多知名跨国企业都“深受其害”。今年6月份,印度没收小米48亿元资产一事,更是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,它几乎把“夺他人资产”这样的行为当成了“家常便饭”。
但此举也彻底惹恼了我国,针对印度频繁打压中企的举动,我国商务部发出严厉警告,希望印方能及时纠正这种歧视性做法,并限制盾构机、光伏、激光雷达等新能源设备方面对其出货。
对于这样的结果,莫迪显然有些猝不及防,因为中方的此次反制,直接关系到了印度当地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的转型,涉及资金规模超过了3000亿元,但如今却变成了一地鸡毛,印度只能默默承受。
本以为印度能吸取这次教训,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,它又把“魔爪”伸向了比亚迪。事情的起因是印度计划向比亚迪采购1000辆新能源大巴,可预付款却只想交10%。小米事件历历在目,比亚迪自然不敢“接招”,果断要求印度支付全款才能发货。
于是,印度就公开发声,称比亚迪的支付方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,紧接着又以“安全”为由,拒绝了比亚迪10亿美元的建厂申请。
更离谱的是,就在8月初,印方再次故技重施,宣布对比亚迪“例行检查”,并表示比亚迪此前在印度市场组装的电动汽车以及零部件,没有达到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,必须再补上亿卢比的税款,约6360万元。
很显然,印方所谓的检查只是走个过场,真正的目的就两个字:罚款。要知道,2022年比亚迪在印度市场的汽车销量总计不超过2000辆,如今却被罚6360万元,净利润估计连罚款的零头都不够。
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“翘楚”,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,一直都是各国追捧的对象,就连美国都多次主动抛去橄榄枝,邀请在当地建厂。唯独堵在印度,一而再再而三的“碰壁”。
或许是心灰意冷,想尽快结束“纠葛”,花钱买平安,比亚迪现已认缴了这73亿卢比的税款,毕竟上诉也没有用,小米就是例子。可即便如此,印度仍然不打算收手,对于比亚迪的相关调查仍在继续。
不出意外的话,印方接下来必然又会给比亚迪扣上很多违规的“帽子”,然后开出更大的、能满足“胃口”的罚单。
对于这种“敲竹杠”的无赖行径,不少外媒纷纷发文表示,印度把事情闹大了。首先,中方绝不会善罢甘休,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,也拥有足够多的“底牌”来进行有效的反制。
相比罚款小米和比亚迪等中企的资金,印度市场因被反制而蒙受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,这样的结局显然得不偿失。
其次,连比亚迪、小米这样的大厂在印度都无法全身而退,其他原本跃跃欲试的跨国企业会作何感想,哪怕莫迪再怎么拍着胸脯去保证,这些外资企业恐怕也很难再保持赴印度投资的积极性。
没有信誉,何来长久发展,如此这般还妄谈超越中国?终究不过是“黄粱一梦”罢了。对此,你们怎么看?